[POST] Music vs Education ….

應用科學:莫札特效應真的有效嗎

兩位心理學家針對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作了研究,發現「莫札特效應」可能變成部份美國人對教育失敗的因應作為。

在一九九三年,一篇在NATURE的論文表示聽莫札特的的音樂或是其他古典音樂可以提高智商或是增進學業表現,自此之後,「莫札特效應」便立刻風靡了許多家長。不過也有不少學者對這篇論文的可信度提出懷疑,因為在論文中受測人員的年齡分布不均,只有大學生,而沒有年紀較小的幼童,同時只聽了一段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研究也僅針對某項行為作比較。另外智商的增加幅度也不大,而且很快就消失。而在1999年的一篇評論文章表示至少有超過十二個研究組重作了他們的實驗,不過都沒有辦法達到類似的結論。

「莫札特效應」的效應風靡了美國許多地方。美國許多團體宣稱「莫札特效應」對幼兒有效,有些州甚至由州政府補助托兒所播放古典音樂,但這卻是沒有被實驗證實過的,至少在最早的那篇論文沒有被提到。

史丹佛大學的Chip Heath和一位瑞士心理學家Adrian Bangerter仔細研究了「莫札特效應」自1993年至2001年的發展,他們發現在美國教育問題較高的幾個州,例如喬治亞州和佛羅里達,「莫札特效應」被報導的次數最多。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問題需要有答案」。因為教育成效不彰,所以「莫札特效應」成為了解決教育問題的救星。某種程度上,這顯示出了家長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莫札特效應」我們可以發現一篇科學論文,很有可能變成許多人情感投射的目標,進而產生出超乎預期的影響力,即使這篇論文的可信度及再現性相當有問題,其效果仍是不可忽視。

原始論文 : The Mozart effect: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a scientific legend.A Bangerter, C Heath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應用科學:學音樂的小孩更聰明?

加拿大科學家經由實驗比對,確認學音樂的小朋友能增加智力。試驗對象144名6歲小孩;4個測試組:鍵盤音樂課、歌唱課、戲劇課、一個啥都不學的對照組;測試時間:一年;測試目標:智商與團體適應能力。測試結果顯示前兩組小朋友的智商較後兩組增加為多。

多倫多大學心理學系E. Glenn Schellenberg博士研究學童課外活動對智力與社會發展的影響,他找了144個六歲兒童任意分成四個活動組:鍵盤課、歌唱課、戲劇課以及一組什麼都不學。音樂課分成鍵盤與歌唱兩組,目的在於歸納觀察結果;戲劇與啥都不學的一組則充為控制組,以測試音樂課程對其他需要類似技巧的藝術課程以及完全不學的影響,課程時間為期一年。由兒童參加課程前後的智商測驗顯示,學鍵盤與歌唱兒童的智商較另兩組增加為多;學戲劇的小孩在社會行為適應上顯現了改善,學鍵盤與歌唱的兒童於此則未見改變。

不過父母親在掏腰包送小孩上音樂課之前,要注意ScienceDaily 的報導完全引用American Psychological Society(APS)網站的報導,APS標題是“New Research Provides the First Solid Evidence that the Study of Music Promote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文章中的一段提到“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increases in IQ from pre- to post-test were larger in the
music groups than in the two others”,似乎學音樂會變得較聰明。不過論文原文“Music Lessons Enhance IQ”的結論如是說,“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usic lessons cause small increases in IQ, but comparable nonmusical activities do not have similar consequences. By contrast, drama lessons had favorable effects on social behavior that were not evident in the music groups.”,在智商上僅有小幅增加;而且論文中的數據顯示,鍵盤組兒童在學習前後的整體智商變化為102.6-108.7,歌唱組兒童的整體智商變化為103.8-111.4,戲劇組則為102.7-107.7,沒有學習的一組為99.4-103.3。若對此些數據取ln值觀察其斜率,則僅歌唱組的變化稍大而已。另外作者也提到上學受教能增加智商,小班制特別有效,所以像棋藝、科學研習、閱讀等課外活動可能會獲得相似的好處。

所以若僅為了讓小孩變的聰明而學琴,不如陪小孩閱讀也能獲得相同的效果,而且更能增進親子關係。

醫學:胎兒聽得到音樂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父母的心願,為了及早啟發潛能,不讓子女輸在起跑點,胎兒教育似乎也成了父母的必備功課之一了。在眾多胎兒教育課程中,胎兒音樂又被認為最能引起胎兒共鳴、有益胎兒發育而深受家長喜愛。不過,問題是:在子宮裡面的胎兒聽得到音樂嗎?

這個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在動物實驗中,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的科學家Ken
Gerhardt與其研究團隊發現:相較於高頻率聲音,低頻率聲音反而更能輕易傳入羊胎內部;換句話說,身處於子宮中的羊寶寶可能可以輕易聽到鋼琴低音鍵所發出的聲音,但高音鍵的部分就是相當模糊了。
在研究一些與懷孕相關主題的動物實驗中,綿羊是最主要的動物模式之一,在本實驗中,研究人員先將羊寶寶從母羊的子宮內取出,並於羊寶寶的內耳處裝上電極紀錄器後,再將羊寶寶送回母羊子宮內。接著,研究人員於母羊身邊播放朗誦句子的聲音,此時,羊寶寶內耳的紀錄器就能忠實地將羊寶寶耳朵所接收的聲音紀錄下來。

研究人員進一步將這些紀錄於子宮內部羊寶寶耳內的聲音,給予30位成人志願者凝聽時,他/她對於這些聲音的辨識正確率卻僅僅為41%,但如此模糊的聲音也相當接近胎兒實際所能聽到的聲音。

不過,英國Keele大學的科學家Alexandra Lamont也指出:如果真的要讓胎兒聽到音樂的話,父母親們應選擇那些聲音較為低沉的音樂。儘管父母們不斷地嘗試藉由播放音樂來提前【教育】在子宮內的心肝寶貝,但是目前仍缺乏足夠的科學證據支持這種提前訓練方式能確實為胎兒帶來好處。

原始論文: 1.Sounds inside the womb revealed. (Nature scienceupdate 02/02/2004)
2.Intelligibility of sentences recorded from the uterus of a pregnant ewe and from the fetal inner ear. Audiology and Neuro Otology, 8, 347 – 353, doi:10.1159/000073519 (2003).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