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立都會台的「住左邊住右邊」的主題曲

現在..如果有機會早點回家,就會看著三立的「住左邊住右邊」。
感覺是個還不錯的節目,至少,不會拖戲,也還蠻有「包袱」丟的。

尤其,片頭、片尾曲,還蠻好聽的。

甜蜜的家
作詞:阿爆 作曲:Brandy

在~一~起 在一起~ 在~一~起
當我們同在一起 既快樂無比

身邊有很多甜蜜的家 加一加幸福無限大
婆婆媽媽 說八卦聚在一旁

沒有花園 沒有大廳堂吐露心事
有 su si bar圍著電視 就是我幸福的家

什麼大魚大肉大龍蝦 兩手一抓 跳樓價 友情價 不二價
比不上 藍鑽曼寧 最最最會殺價(將將)

三餐營養豐富頂呱呱 阿嬤最愛 醬瓜 蔭瓜 脆瓜 小黃瓜
媽媽說 大男人小男人只會不聽話
婆婆媽媽酸甜苦辣 就是甜蜜的家

我的家庭真可愛 整潔美滿又安康姐妹兄弟很和氣 父母又慈祥
我的家~ 我的家~

甜蜜家庭 (TV)

Read More

Stop! In the Name of Love

昨天下午的莫名難過…
主因是因為「Tears in Heaven」與「Stop! In the Name of Love」。

然後…今天早上醒來還是想到這首歌,「Stop! In the Name of Love」。

突然覺得這首歌跟我很有緣。

決定還是偷偷利用上班時間寫一下自己跟這首歌的由來與感想。

吉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應該是去年,詳細時間忘了。
是在日劇上聽到的結尾曲。當時室友在客廳看電視,29吋的Toshiba CRT,
吉剛好在房間門口,看到了那部片,「愛上大明星」,藤原靜香主演的。
劇情還好…就是一個女大明星陰錯陽差與一個平凡木訥的上班族從偶然相遇到共沐愛河的戀愛「肥皂劇」。

真正吸引我的,就是由GLOBE演唱的片尾曲。
歌詞不多,也簡單,當然,是英文。

吉吉只是覺得很好聽,也很好唱。
抓過MP3下來聽聽,幾天後就忘記了。XD

Read More

「女王的教室」經典對白…

「」裡是阿久津真矢老師的台詞,()裡是其他角色的台詞。

[第一集]

「愚蠢和懶惰的人將會苦於差別待遇和不公平,聰明努力的人將享有各種特權度過充實的人生,這就是社會。你們知道這個社會有多人過著人們羡慕的生活。知道嗎?只有僅僅的 6%。在日本,100 人中只有6人能過上幸福生活。這個班上有 24 個學生,也就是說,將來能過上幸福生活的,只有一、兩個人,其他的 94% 每天只有發著牢騷生活著。如果你們想成為那 6% 的話,只有從現在開始努力,取得好成績,考個好大學。」
(我覺得不是只有進個好大學才是幸福的人生啊)
(是啊,運動、音樂什麼的)
「靠運動、藝術成功的可能性更小,那些一流的人才都是從小就接受一流老師們的英才教育,頭懸樑椎剌骨努力著。你們這些凡人可以嗎?」
(不要說什麼凡人)
(不懂在說什麼)
「你們已經比在著名私立學校上學的學生落後很多了。可以想像嗎?他們現在享受著比你們優裕的生活,享受著你們絕不會有的特權和服務,即使生病了也可以不用排隊,就有一流的醫院給他治療;即使是早上去排隊也買不到的遊戲,也可以簡單地弄到手;即使是在迪士尼樂園,也可以從專門的入口進入,不用排隊就可以玩很受歡迎的熱門電動玩具」
(不會吧,那樣太不公平了。)
「你們也該清醒了,日本這個國家,就是特權階級們可以幸福快樂地生活,而大家這樣的凡人,拿著微薄的工資工作,納高稅生活著。知道特權階級的人希望你們怎樣嗎?希望你們像現在一樣,一直愚蠢下去就好了。不去在意社會的結構,不公平。傻傻地看電視、漫畫,什麼也不想。進了公司,也只是乖乖地聽上司的話。發生戰爭了,衝到前面最危險的地方,拼命地幫他們戰鬥就好了。」

Read More

2005年日劇大反攻!

從2000年左右,日劇開始走下坡,取而代之的「韓風」在東亞真是無所披靡。然而,2004年的經典,「白色巨塔」,的確讓人感受到日劇還是有其偉大的地方。接著,2005夏季最震撼的日劇,「女王的教室」,掀起了日本一陣輿論風暴,認真看待教育界的問題,並開始深思何謂好的老師。而「野豬大改造」,則是根據小說「野豬改造」所改編的,雖然說還是不出熱血青年的劇情,卻也不落俗套,充分表現了年輕的氣息。而深夜播出的「孃王」,雖然以情色畫面為主要號召,但最令人驚艷的,就是劇中大量採用現役AV擔任要角,而且十分入境。像蒼井的「二階堂亞莉紗」表現十分精彩,並因此逐漸朝向演藝之路,相信未來的星途必定比飯島愛更加燦爛。

==========================
【女王的教室】

Read More

[POST] Music vs Education ….

應用科學:莫札特效應真的有效嗎

兩位心理學家針對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作了研究,發現「莫札特效應」可能變成部份美國人對教育失敗的因應作為。

在一九九三年,一篇在NATURE的論文表示聽莫札特的的音樂或是其他古典音樂可以提高智商或是增進學業表現,自此之後,「莫札特效應」便立刻風靡了許多家長。不過也有不少學者對這篇論文的可信度提出懷疑,因為在論文中受測人員的年齡分布不均,只有大學生,而沒有年紀較小的幼童,同時只聽了一段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研究也僅針對某項行為作比較。另外智商的增加幅度也不大,而且很快就消失。而在1999年的一篇評論文章表示至少有超過十二個研究組重作了他們的實驗,不過都沒有辦法達到類似的結論。

「莫札特效應」的效應風靡了美國許多地方。美國許多團體宣稱「莫札特效應」對幼兒有效,有些州甚至由州政府補助托兒所播放古典音樂,但這卻是沒有被實驗證實過的,至少在最早的那篇論文沒有被提到。

史丹佛大學的Chip Heath和一位瑞士心理學家Adrian Bangerter仔細研究了「莫札特效應」自1993年至2001年的發展,他們發現在美國教育問題較高的幾個州,例如喬治亞州和佛羅里達,「莫札特效應」被報導的次數最多。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問題需要有答案」。因為教育成效不彰,所以「莫札特效應」成為了解決教育問題的救星。某種程度上,這顯示出了家長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莫札特效應」我們可以發現一篇科學論文,很有可能變成許多人情感投射的目標,進而產生出超乎預期的影響力,即使這篇論文的可信度及再現性相當有問題,其效果仍是不可忽視。

原始論文 : The Mozart effect: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a scientific legend.A Bangerter, C Heath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