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 SAKURAN 《惡女花魁》

禮拜六…還是颱風天,可是在台北,除了斷斷續續的小雨與陣風,
真的沒有什麼颱風來襲的跡象。
連淹水的消息都沒有~

所以,與其呆坐在家裡,還不如去看場電影。

好萊鎢的電影,說真的,對阿吉而言,
越來越沒有什麼吸引力了~
除了用錢堆出來的特效與明星之外,
感覺內容越來越少了~
像蜘蛛人還不錯,感覺內心戲蠻多的;
可是又覺得沒有必要花錢,因為是內心戲的表現,
不需要大螢幕與音效的配合~。

那為何要推薦《惡女花魁》呢?
嗯….因為這部片的色彩豐富度太強烈了~
音樂的搭配也十分恰當~
所以,最好是到戲院感受一下,
就像『搶救雷恩大兵』、『英雄』一樣,
大銀幕的感動真的是不一樣的~

「在這逢場作戲的煙花之地,曾有一個花魁……」日本時尚界盛名女攝影師蜷川實花的電影處女作。

2006年10月後,便期盼著蜷川實花監督的《惡女花魁》上映,強烈與特殊的人總能吸引我的眼光,往往最繽紛虛幻傳達的都是最 單純的情感,蜷川實花的魅力流出的就是這樣的血液,被這樣的女人拍照不知道是什麼心情,大概會被帶到某個不知名的境地,自己不由自主會流出屬於隱藏在內心的情慾吧。

90年代崛起的蜷川實花1972年出生東京,攝影在日本被堪稱創造瑰麗影像第一把交椅的攝影師,這回更毫無保留的在影片上展示她對顏色 的念頭,2007年2月24日在日本上映,這部改編自安野夢洋子的同名漫畫,以煙花女「清葉」為故事中心,蜷川實花執導、椎名林檎作音樂監督、與在日被號稱為真人版《NANA》的土屋安娜擔任「清葉」主角,包含杉山優子的衣裝,豪華佈陣的《惡女花魁》很叫人期待。

「無論男人女人都有脆弱的地方,一旦我們選擇了脆弱的一邊就會一直脆弱下去。」訪談中,被記者問及對”女強人”的看法時,土屋安娜說。

怎樣的人會擁有獨特的性情呢?我想大部分還是需要環境,環境造就生命本身,七情六慾人人都有,多少而已,但是能真正激烈的反映出自身的反骨,就 只有環境了,人通常在很明確貧乏了什麼的時候,起的一種忌妒或是強烈不滿,最容易激發內在,要說有什麼精湛演技,倘若沒有好的電影與正確的位置,光靠一個 演員也無法傳達出太深刻的感染力,這正如我說的環境。有環境才有劇情。

「別想耍我。」清葉吸了口煙,低沉輕蔑的吟說:「少在我面前裝模作樣!」
「金魚掉到河裡就變成普通的魚,只有在魚缸裡,金魚才美麗。」領清葉她入門的藝妓粧妃(菅野美穗飾)說。
「妳只有在這裡才活的下去。」幼年清葉青澀的這麼對著魚缸說。
「去哪裡都一樣……」長大後的哭泣著她說:「幹脆哪裡都不去了!」最後這句是那麼樣叫人難以忍受的語氣,那不是隨便就放棄發出的聲音,已經是氣到了下定後的決心,爵士、搖滾樂轉而進入五光十色的玉菊屋,一個醉生夢死的江戶。

不能選擇自己命運的人,確信掙扎的了然僅有的選擇,不是放棄,而是選擇非情願中的選擇,奮力生活下去。這是不是要觀者感悟,落難時必須擁有像清葉一樣選擇堅強的生活態度。

「一株放棄綻放的櫻花,自然也就開不成了。」女人說。
「天下沒有不開的櫻花樹。」男人回應。
「你他媽的,自己的人生自己搞定。」清葉這麼告訴自己。

往後,決心全力以赴投入工作,把服侍男人當成一種「專業」,遂即當上了藝妓街上的首席藝妓-花魁。

這個決定全憑自己心意而行的第一花魁,俘虜所有男人的心。「不知怎的,我就是會,我就是懂得怎麼看男人才會使他們興奮。」她這麼說。

清葉那種目空一切,自視甚高,一切都瞧不起,把這個角色弄得血肉分明,人不經歲月的粹煉與教訓,得不來這種神情,凡事要到極致,要說的精采,都要付出代價的。

強烈色彩分明的電影配樂,由日本樂壇才女椎名林檎擔任,她為該片製作了50首以上的樂曲,外溫柔而內能斷的傳達出熾烈清葉的情慾轉折,卻沒有半 點違和感,遙遠的日本江戶時代,刺激感官的豔麗佈景,繽紛卻不複雜的視覺境界,顏色、音樂、感情、需要,組合在《惡女花魁》中產生的微妙的碰撞。

花、金魚、女人貫穿主題的《惡女花魁》,改編自超人氣女漫畫家安野夢洋子的漫畫原作,講述日本江戶時代妓藝生活的電影獲選為第五十七屆 《柏林影展》的特別招待作品,在柏林作全球首映後,也於第31回《香港國際映畫祭》,並於近日2007《台北電影節》500張票兩小時受掃空,8月17日 即將於院線放映。

這個是網路上找到的一篇文章,
沒有說出太多的劇情,所以貼出來給大家看看。

下面是幾張圖,可以隱約看到這部片的色彩是多麼繽紛,
也表現出藝妓文化的華麗~

『日暮』花魁
個性超直,敢愛敢恨;心情不好時,什麼話都會講出來…
用『惡女』來稱呼,真是有某種程度上的貼切~ ^_^ >

最後…有些小常識順便在此分享

藝妓(漢語也作藝伎)是一種在日本從事表演藝術的女性工作者。工作內容除為客人服侍餐飲外,很大一部份是在宴席上以舞蹈、樂曲、樂器等表演助興。在東京等關東地區稱為「芸者(Geisha)」,見習階段稱「半玉」;在京都、大阪等關西地區則稱為「芸妓(或寫做「芸子」,皆讀做Geiko)」,見習階段稱「舞妓(或寫做「舞子」,皆讀做Maiko)」。而在明治時期以後,「芸妓(Geigi)」這種讀法越來越普遍,成為現代標準日語讀法。

日本浮世繪中的藝妓在日語中,「妓」字保留了傳統漢語的用法,既可代表女性藝術表演者,亦可代表女性性工作者。而藝妓的「妓」是指前者,因為藝妓在原則上是藝術表演者,並不從事性交易。但在現代漢語中,多把「妓」字直覺關聯到性交易方面,因此才有了「藝伎」這種以避諱為目的的現代漢語翻譯寫法。日語中的「伎」是指男性表演者(參見:歌舞伎),所以有人主張「藝妓」才是正確的中文翻譯寫法,以示區別。

日本的藝妓文化是由京都開始向外發展,而京都藝妓的起源可追溯到約17世紀的京都八坂神社所在的東山。八坂神社是京都眾多神社及寺廟中一個非常著名的神社,而且歷史悠久。據說那時參詣八坂神社的人很多,自然附近就聚集了很多商店,形成一個商業區。其中有許多稱為「水茶屋」的店,販賣茶、糰子等點心,讓日本全國各地到來的信徒有個暫時休憩的地方。在這些店工作的女服務生稱為「茶汲女」或「茶點女」。有些茶汲女會用歌曲、舞蹈來吸引客人,也就是現代所謂的商業手法。日子久了,這種商業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品質也一直提高,例如三味線的演奏也加入了。在這種良性循環下,有的水茶屋生意越來越好,規模開始擴充,商品種類也開始增加,例如酒、高級料理等都出現了。

既然茶汲女的表演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手法,有些水茶屋老闆便開始對旗下的茶汲女做有計劃的訓練,這就是藝妓文化的雛形。從普通的水茶屋變成高級料亭,在成本的考量下,分工亦愈趨精細,與其每家店都自己供養及訓練藝妓,倒不如集中培訓,有需要時再請來表演,更能發揮經濟效益。所以稱為「置屋」的專業培訓中心及業者便應運而生。

在傳統日本,把沒有經過藝術培訓而在酒席倒酒的女性稱為「酎婦」,社會地位低微。賣淫女子則一般固定地被稱作「女郎」、「遊女」,她們之中,級別最高的稱「太夫」、「花魁」。「太夫」或「花魁」不但年輕貌美,且於茶道、和歌、舞、香道等諸藝皆有不俗的造詣,服務對象只限於達官貴人,達官貴人亦以客禮待之,所以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但是無論「女郎」、「遊女」還是「太夫」、「花魁」,都是會賣身的,而藝妓的真正身份是藝人,主要工作是待客作藝。

然而因為藝妓行業的興盛,求人益多,且為風花雪月的環境,多少不免有唯利是圖的業者,所以也有藝妓的出身是因為生家需用錢、孤兒等等社會弱勢的因素,而簽下賣身契,或遭人口販子販賣的。也許是為了早日還債贖身,也許是抗拒不了金錢誘惑,有些藝妓便開始從事性交易。雖然傳統上,這類自甘淪落的行為是會受到懲戒的,但事實上,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為止,日本各地都廣泛存在這種形同娼妓的賣身藝妓,而且變相專營這種生意的不肖業者亦多而有之。儘管如此,真正一流的藝妓還是「賣藝不賣身」的。「賣藝不賣身」並非指藝妓沒有愛情生活,相反的,一流的藝妓和一般女性一樣,可能會有唯一一個的愛人,稱為「旦那(丈夫之意)」,甚至委身於他,而「旦那」也會提供金錢等實質援助,照料藝妓的生活所需。辭去藝妓工作後即與愛人結為連理,共組家庭者亦不乏其人。

一般人印象中,所謂的「御宅族」,是指那些被稱為「狂熱者」、「怪胎」,對動畫、漫畫、電玩、或 PC 有強烈固定偏好的人;但隨著時代的進步,許多商品與服務,像是汽車、旅行與時尚等等,也都已有了御宅族的存在。現行較為通用的御宅族定義為:「御宅族有某種人、事、物做為執著的對象;他們以甚為極端的方式把時間與金錢集中消耗在該對象身上;同時對於該對象有豐富的知識與創造力,而且會從事一些散播資訊與創作的活動。」他們這群人對於自己偏好的領域,幾乎會無條件奉獻金錢與時間於其上,在消費上也已經愈來愈難以踩煞車了。

御宅族在消費時,他們追求理想狀態的那種熱情,會變成一種驅動力,迫使他們採取消費行動。因此,很多時候,他們對消費的價格彈性會變得極小,很容易就會把絕大部份可支配所得,全都用在嗜好上。此外,當他們反覆透過增加手中的收藏品,或是一再刷新得分紀錄,而漸漸接近心目中理想時,他們對於理想的熱情,也會跟著愈來愈多。這是一種正回饋的結構,會催生出一個不斷加速他們的活動,誘發他們下一次消費的循環。

御宅族僅一百七十萬人,佔日本人口比例很低,市場規模卻高達一千兩百億台幣!與金字塔頂端的菁英市場相較,毫不遜色!御宅族開始受社會大眾矚目,主要是由於資訊處理的成本效益比急劇提升。其中又以網路的普及為代表,再加上社會逐漸成熟等多重因素所導致,為日本市場帶來了「歷史性的轉換」。

從行銷的角度來看,御宅族已經由過去「利基的市場區隔,規模小而優先度低」轉變為「影響力大、扮演領導市場的角色」。目前在一般人心目中,「御宅族」已變成和「狂熱者」 (mania)、「核心玩家」(core user)、「怪胎」(freak)等字眼帶有相同程度的意思了。隨時代的變遷,御宅族的特質已有所不同,於是就有人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御宅族是什麼樣的人?」,像是「御宅族的定義」或是「御宅族與狂熱者的不同」等等。

在台灣的宅男一詞與日本所認知的御宅族已經有所差異。而追溯台灣宅男一詞的流行在於西元2005年8月時開始,台灣批踢踢實業坊的版面(如Hate、JapanDrama) 流行看《電車男》的日本短劇,由於內容是一個不修邊幅的日本御宅族與高挑美女邂逅的故事,屆時台灣批踢踢網友開始喜歡在Hate板上戲稱,自己在家裡不出門很宅,或是那些整天上網的人根本是宅男,從這段時間開始便是「宅男」一詞開始在台灣大肆流行。

開始一段時間曾有人批評台灣人認知的宅男與日本的御宅族有差異,引發不少網路筆戰。但到最後台灣的「御宅族」、「宅男」一詞已經和日本有所差異了,而由於台灣網路KUSO文化,只要是那些在家裡常不出門、愛打線上遊戲、或是沒女朋友、穿著不修邊幅、講話遲鈍就被認為是宅男。

「腐女子」一詞源自於日語,是由同音的「婦女子」轉化而來,為喜愛BL的女性自嘲的用語。腐女子的「腐」在日文有無可救藥的意思,而腐女子是專門指稱對於男男愛情——BL系作品情有獨鍾的女性,通常是喜歡此類作品的女性之間彼此自嘲的講法。非此族群以「腐女子」稱呼這些女性時,則是帶有貶低、蔑視意味的詞彙。在日本一些地方,直接稱呼對方為「腐女」是不禮貌的事情。

BL : Boys Love,簡單來說就是以女性為主要讀者的男同性戀作品。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