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木撰 2005/11/04
考前重點提示:當你找出足夠的支持來贊助你的專案之後,你就要想一下要怎麼樣來定義專案的成功。
很多管理上面的書籍,都會假設所有的人都會基於理性去做決定,所以當你要花錢做一個系統時,就應該要很仔細,很明確地去說明你為什麼要花這筆錢,你花了這筆錢之後,到底可以產生什麼樣的效果,有沒有什麼可以具體判斷的依據。要不然,怎麼知道你不是把公家的工程,發包給特定廠商後再靠回扣賺一票?
也因為這個原因,管理階層就要開始編造一些遠景,來說明如果系統做好之後,會有多棒的改進,世界將因此變得無限美好。就是為了維護宇宙的愛與正義與和平,我們才會需要建造這個偉大的系統。也因此,才會有了所謂的KPI的出現。
KPI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要找出一些方向,來評估你所做出來的成果,讓你的老闆覺得這個投資是很有價值的。而這個方向,最好還可以量化,這樣才可以被稱上是一個指標。
有時候你認為很重要的東西卻很難量化。打比方說,如果你認為做了這個案子,可以提昇員工士氣。那提昇員工士氣是不是就可以被列為一個指標呢?如果你去翻書,它就會告訴你,除非你可以量化員工士氣,否則它就不該是個指標。比如說,員工士氣在系統做完之後,上升了百分之兩百,如果你測量得出來,這就可以當做一個指標。
書上的話講完了,現在聽聽智者的說法。基本上就是因為員工士氣是很抽象的東西,它才是一個很好的指標。不管你系統做的怎麼樣,只要你用對了收集資料的方法,就會得到你要的結果。那種太過科學化的指標,反倒像是業績成長數字,就缺乏了可以運作的空間。
錯誤的作法:
布魯斯想,做完這個系統之後,因為公司所有的人就可以透過電腦,跟同事保持密切的溝通,那員工士氣應該會有所提昇。嗯,把提昇員工士氣當做一個KPI好了。:『嘿,萊西,我需要知道現在的員工對於工作的滿意程度用一到五來評分,到底是多少?』
通靈中的靈犬萊西:『汪汪汪』
布魯斯寫,員工對工作的滿意度用一到五評分,根據調查,平均得分是三分。
系統上線後。
布魯斯:『喂,萊西,我需要知道現在的員工對於工作的滿意程度…』
想睡覺的靈犬萊西:『嚎嗚』
布魯斯怒:『嚎嗚是什麼東西?咦,難道是在說「好」嗎?哇,真是隻通靈的神犬。沒有枉費我平時的供養。員工滿意度百分之百啦。』
像這樣的作法就是在賭博,要是萊西少叫個幾聲,布魯斯不就完了嗎?
正確的作法:
布魯斯對一位公司同事說:『我現在為了我們剛導入的員工即時通訊系統,這個系統可以讓公司的員工,不管身在何方,只要我們透過奪命追魂call,一定可以找到你回來加班。老闆跟股東當然對這個系統很滿意。不過我現在需要做一份不記名的問卷調查,調查各個部門的同仁對這套系統的滿意度。你知道,我今年也沒做啥別的可以講的東西,所以今年的考績就靠這個了。寫好之後,就裝在這個信封裡面。我們會收回來統計。』
布魯斯:『對了,我剛剛一時不小心,用原子筆不小心在問卷上方,右側數過來三點一四公分的地方劃了一下。這應該沒有關係吧。』接著笑了一下,就離開了。
同事:『︿&%$』
像是員工士氣這樣的指標,就算是不記名的投票,你還是可以想辦法透過技巧的應用達到記名的效果,接著再透過威脅利誘以及動之以情,就可以做出你要的樣本出來。要不然就找跟你比較熟的同事來寫問卷不就得了?
可是如果你的指標,是選擇像是營收成長率,或是部門的費用降低多少比例,這種跟錢有關的東西,就是一翻兩瞪眼。要運作的話,就沒什麼空間。除非你一開始就浮編預算,或是你可以亂砍開支,要不然,要讓費用降低還蠻困難的。
很多公司的主管想了半天變不出什麼花樣,就會動裁員的腦筋。不過規劃資訊系統的人多半不會有裁員的決定權,裁員帶來的好處通常是高階主管優先搶走了,會反應在他的績效上,所以規劃系統的人也不要妄想,認為這個指標可以輪到你用。
減低費用不容易,要讓業績出現突破性的成長就更難了。在很多東西都還沒上網之前,把公司的產品拿到網路上去賣,因為多了一個通路,所以有機會賣掉一些你在別的通路賣不掉的庫存。這樣當然會有突破性的成長。不過這種好日子已經過去了。所以大多數的狀況之下,你的系統要跟業績可以直接畫上等號有點實際上的困難。
這邊就要講到一個特點。KPI這種東西通常就是在一個案子剛開始的時候會被人家拿出來看,接著就是在上線的時候會被拿出來再檢驗。如果你訂定的指標非常明確,那評估整個指標時,會發生什麼事情,那變因就很多了。
變因很多的東西,其實有很大的好處,如果有問題,那什麼事都可以撇清;可是如果有好處,怎麼樣都可以找出貢獻來。公司不賺錢,跟資訊系統要扯上關係,要推責任,怎麼樣都推得掉。公司業績不好,首先死的一定是業務部門。所以把業績不好往那邊推就對了。
公司要是業績好,『嗯哼,要是沒有我們的系統在後面做堅強的後盾,那怎麼有辦法達到這樣的業績目標呢?』
因為一套系統從一開始到最後要評估KPI時,通常年代都已經久遠。這時候就是看當時的狀況來選擇你要挑那些KPI來做簡報。你可以把你覺得不重要的東西把它忽略掉,把你覺得重要的東西在最後評估的時候再加進來。如果公司這時業績有顯著成長,你一開始沒把盈收掛進來,在你要做結案報告時再把它加進來也不遲。比如說下面這個例子:
吉娜:『由於我們這套系統的上線,間接協助我們公司的盈收,今年整整成長了150%。』
喬安娜:『可是這套系統不是在做薪水結算的嗎?』
吉娜:『由於系統的上線,讓發薪水的正確率提高了,財會部門計算薪水的速度也變快了,每個人拿到薪水當然都很高興,員工的士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鼓舞。總經理常常說的,只有快樂的員工才會創造出快樂的公司,唯有快樂的公司才會有快樂的客戶,只有快樂的客戶才有快樂的股東。』
喬安娜想,你轉得也太硬了吧:『可是你們一開始規劃時怎麼沒把營收納進來呢?』
吉娜:『這是布魯斯的疏忽,我也沒注意到。事實上,營收與系統的關連也是我們到後來才考慮到的。』(要是公司沒賺錢,就怎麼樣都不會考慮到了。)
當然老闆也不是傻瓜,不過公司賺錢時,你有成績,老闆也有東西可以去要獎金。要來之後大家發財,這種事當然是花花轎子人抬人。他也不會去戳破你的唬爛。只要不要太誇張,講的故事不要有太大的漏洞,那當然是皆大歡喜囉。
不過有些技術性的指標,是怎麼樣都閃不掉的。比如說系統的回應時間(response time),像這樣的指標就很硬。還好,技術問題有技術問題的解法。
真的沒有辦法時,聰明的人當然知道要怎麼樣從不夠好的系統下,做一些聰明的調整,來跑出可以接受的數據。
比如說,當你要做一個資料查詢的系統時,先前已經寫死了,新系統的速度必需提昇20%。可是跑出來,舊系統硬是比較快。這時候怎麼辦?要拿磚頭砸自己的腳嗎?當然不是這樣。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沒事的時候就玩玩電腦上的game,不管我前一年怎麼樣敗家去買最新最強的顯示卡,只要隔了一年,就會被最新的遊戲給淘汰。不過企業就不一樣了。它總會想想這些還沒到年限的電腦還可以發揮什麼作用。所以通常就會要求你一開始規劃的時候,都會希望在原有的機器架構下也可以運作。
不過如果你被逼急了,那就先考慮使用不同的硬體配備來進行比較吧。大體而言,軟體系統的特點是這樣,越晚期被開發出來的軟體,通常長的就越胖,吃的資源就越兇,速度就越慢,嚴格說起來,這也算是一種進化。我記得windows還在3.1的階段時,大概就用幾張1.44M的磁碟片換一換就灌完了。現在我去看我自己C:\windows下的檔案,已經超過了1GB。大部份我都完全不知道它是做啥用的。
所以你只要宣稱你用了最新的東西,舊的機器跑不動,需要用比較好的配備,比如說跑的比較快的cpu,比較多的RAM,來跑最新版的軟體,這對很多人來說還是很合理的事。很多人都已經習慣這樣的事實了。就算你沒有錢用真的夠好的硬體也沒關係,去弄一台好一點的機器來,效能評估完,要上線時再換回原來的機器。
不過當你一台變兩台,兩台變四台,還是沒辦法解決問題時,這個時候,有些人就會考慮採取比較極端的手法。
像剛剛的例子,釜底抽薪的方法就是降低新系統在進行效能評估時的資料筆數。或者是針對你要進行效能測試的部份進行最佳化。例如把你會用到的所有資料,都事先讀進記憶體。從資料庫讀一百萬筆很慢,從記憶體裡面讀個一百筆,再去跟別人比,再跑不贏就真的沒轍了。
我個人是看過不少人寫KPI,反正上面的主管看到之後總會讚嘆:『嗯,還有進行效益分析,還有KPI可以看,這不錯喔。看來非常專業喔。』官僚制度的特點就是,只要有一個人做了以後升官了,大家就會群起效尤。日子久了以後,就會變成每個專案都要做類似的分析。
老鳥交接給菜鳥:『我告訴你喔,我們老闆最喜歡看到你在起一個案子的時候,跟結一個案子的時候,進行KPI的分析。其實你只要抄舊的就好了。其實你寫什麼他也是大概看一看,他問你這是怎麼得來的,你就說這是真正去計算量出來的。你只要跟資訊部那個史蒂芬弄熟一點,他就會罩你。數據就會很好看。老闆那麼忙,那裡會真的去看這個系統的效能?你懂我的意思嗎?你只要報告寫得好,升官就少不了你了。』
每個制度被設計出來的時候,背後都有一個善意的想法。不過制度被誤用的狀況,其實蠻普遍的。我們會因為政治上的理由,去進行對自己,對大家都比較有利的解釋。不過我個人比較好奇的是,我們真的有辦法驗證一套系統真正的價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