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 別讓PowerPoint害死你 — CNet

Jesper Johansson‧陳智文譯 2005/10/05

PowerPoint很有用,但為何大多數用它所作的簡報說明都極端令人痛苦?

我又參加了另一個活動,這一次我決定在自己的報告之間,抽空看看其他幾個會議,而不是光忙著找免費的食物。這次經驗讓我想起一個舊時的概念:PowerPoint害死人。某些人使用PowerPoint的方式實在令人不敢恭維。Steve Riley常稱電子郵件為「知識滅絕之地」,Steve老兄,你錯了,毀滅知識最快的途徑,就是把它放進PowerPoint。以下是本人所見最不可取的PowerPoint使用方式:

1. PowerPoint「不是」文字處理器!

PowerPoint幻燈片的用途,不是在一張幻燈片中,盡量塞入許多資訊。使用幻燈片的意義,在於利用一些記憶的提示,引發聽眾思考。也就是說,你甚至不需用到完整的句子(但拼音正確絕對是一項利多),簡潔的陳述即可。

2. 你的聽眾大都識字

把PowerPoint當成文字處理器的自然結果是,有太多主講者站在台上朗讀幻燈片的內容。事實上,大多數的聽眾都識字,可以自行閱讀文字內容。上台報告的目的不是為聽眾的眼睛和腦子代勞,如果你想為大家朗誦,請參加市立圖書館的朗讀時間。報告是為了向大家解釋幻燈片內容的意義和其前後脈絡。

Read More

『BlackBerry』 vs 『Free Life』

彈性上班?連放假也在工作 –CNet
Natalie Hambly, Technology & Business Magazine/郭文興譯  2005/09/16

常有人被所謂「彈性工作」工具所提供的錯覺所騙,事實上,這些工具也可能限制你的自由時間。

筆者的這篇文章,是在假日滑雪的同時所撰寫的。對我來說,一個長假已經是好久沒有出現過的東西了-但我相信,「工作忙到都時間計劃如何放假,更不要說真正放假」的這種慘況,一定不是我的特例。

事實上在全美不同城市的許多公司,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情形-比如預算縮減,要求變高,而且工作機會變少。不幸的是,與這些工作壓力同時進步的,是那些可以讓我們能隨時與公司保持連絡的行動科技。手提電腦、智慧型手機,Blackberry黑莓機等等這些工具,讓我們永遠無法擺脫來自公司的工作,就算是我們在地球的另一邊也是如此。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個技術是項福音-你在假期前無法完成的工作,可以讓你帶回家做-但同樣的,這也讓公司對你所期望完成的工作增加了,而變得不會把這工作轉交給他人,或者在你從假期回來後擺在你桌上嚇你。(怪哉,工作怎麼一年比一年緊急了?)

還好在現在這個假期中,我還是保持著自己可以接受的最小工作量,所以上述的情況對我來說並不適用。我有一台手提電腦,但我不需要撥接連上公司,而只要透過網路把寫好的文章發回公司,就可以繼續滑我的雪。

Read More

[POST] 單一簽入與單一失敗點 –CNet

安全與便利的平衡問題是IT永遠的難題,包括眾家廠商極力推廣的多網站間的單一簽入。

隨著企業建立愈來愈多的網站,也衍生出許多問題。事實上,許多企業的困難已不再是沒有網站,而是網站建太多,而由於早期的網站建構軟體都是基於各家廠商的專屬架構與應用程式介面(API),缺乏統一標準(像是Web service),造成整合的困難。

網站不整合,就會造成公司出現分離而不連貫的流程,就要花費使用者較多的時間來完成一項任務。例如金控公司無法統一更新客戶在銀行、基金、證券、保險部門的資料,因此為推動一個新的行銷活動,行銷人員可能得手動去更新十個不同的網站。對IT部門而言,這意謂著每次新加功能都要花一番時間作反向工程、徒增開發時程。

對安全管理而言,網站分散將造成安控的零散與脆弱。由於傳統安全認證系統是將前端認證與後端應用寫在一起,因此每當網站增加新應用,IT部門就得重新設定安控。而分散系統、安全認證網域不統一,企業就無法實行統整性的存取認證與政策管理,難以做到單一簽入(single sign on)及集中控管。網域太多一旦出現管理疏漏,可能造成不肖人士或離職員工入侵。

Read More

[POST] Music vs Education ….

應用科學:莫札特效應真的有效嗎

兩位心理學家針對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作了研究,發現「莫札特效應」可能變成部份美國人對教育失敗的因應作為。

在一九九三年,一篇在NATURE的論文表示聽莫札特的的音樂或是其他古典音樂可以提高智商或是增進學業表現,自此之後,「莫札特效應」便立刻風靡了許多家長。不過也有不少學者對這篇論文的可信度提出懷疑,因為在論文中受測人員的年齡分布不均,只有大學生,而沒有年紀較小的幼童,同時只聽了一段莫札特的鋼琴奏鳴曲,研究也僅針對某項行為作比較。另外智商的增加幅度也不大,而且很快就消失。而在1999年的一篇評論文章表示至少有超過十二個研究組重作了他們的實驗,不過都沒有辦法達到類似的結論。

「莫札特效應」的效應風靡了美國許多地方。美國許多團體宣稱「莫札特效應」對幼兒有效,有些州甚至由州政府補助托兒所播放古典音樂,但這卻是沒有被實驗證實過的,至少在最早的那篇論文沒有被提到。

史丹佛大學的Chip Heath和一位瑞士心理學家Adrian Bangerter仔細研究了「莫札特效應」自1993年至2001年的發展,他們發現在美國教育問題較高的幾個州,例如喬治亞州和佛羅里達,「莫札特效應」被報導的次數最多。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問題需要有答案」。因為教育成效不彰,所以「莫札特效應」成為了解決教育問題的救星。某種程度上,這顯示出了家長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莫札特效應」我們可以發現一篇科學論文,很有可能變成許多人情感投射的目標,進而產生出超乎預期的影響力,即使這篇論文的可信度及再現性相當有問題,其效果仍是不可忽視。

原始論文 : The Mozart effect: tracking the evolution of a scientific legend.A Bangerter, C Heath –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4

 

Read More

[POST] 地球科學:天災哉?人禍哉?卡崔娜風災之問與答

文明如美國,在卡崔娜颶風過後,竟然也造成上千人死亡,紐奧良棄城的慘劇。究竟這次的風災是屬於純粹的天災還是摻雜了部分的人禍?對於最近災難頻傳的台灣,又可以從其中得到什麼借鏡?以下是news@nature.com針對這次風災所提出的一些問題以及專家的回答。

當卡崔娜颶風在八月二十九日襲擊紐奧良時,居民們認為他們已經躲過了最壞的情況了,因為颶風在登陸前已經從原本的五級減弱為四級了,而居民們也確信他們可以躲過災難。然而就在隔天,在颶風通過後,保護這個地區不被洪水淹沒的堤防有100公尺長的範圍被沖毀了,再加上至少兩個的裂口,造成整個城市百分之八十的區域被洪水淹沒。到八月三十一日為止,估計有至少上千名死亡,而這樣威脅可能還要持續兩個月,直到颶風季節結束為止。news@nature.com針對這個悲慘的事件做了一番檢視並且詢問在整件事及背後是否還有什麼值得檢討的。

專家事前知道這可能會發生嗎

是的,紐澳良是被一連串的堤防所保護著的,這些提防可以將龐恰特雷恩湖(Lake
Pontchartrain)的湖水擋住,並接連將之導引到墨西哥灣。城市的部分地區是在海平面以下好幾公尺,而這個565公里長的堤防系統卻是設計只能承受三級颶風,因此早先就有專家曾預料到要是直接受到強烈暴風雨的襲擊,將會造成美國本土上最大的災難。

Read More